课程缘起:
秋季是收获的季节,沉甸甸的稻穗在农田里压弯了腰,飘散着醉人芳香。远离农耕时代的孩子们很少亲眼见过稻田,几乎没有亲身体验、直接感知的机会。让我们带着好奇,一起走进稻田,亲眼观察稻谷的模样,亲自闻一闻稻谷的清香,亲手摸一摸成熟的稻穗,感受稻谷的触感。
小小一粒米,虽然不起眼,但是它的秘密真不少呢!经过老师和孩子们的讨论,共同设计了一份调查表,制定了两个板块:“米的由来”和“米制品”。
我们一起观察水稻的样子。——稻谷是黄色的,叶子黄黄绿绿的。——水稻弯弯的,像我的辫子!——水稻还像项链一样,连在一起。——闻闻看,水稻是什么味道的呢?——水稻闻上去香香的。通过观察,孩子们知道了水稻的果实是椭圆形的、两头尖尖的,成熟以后是黄色的,闻起来有股香香的味道,一串串成熟的稻穗能把稻秆压得弯弯的。
通过语言活动,我们了解到了稻谷的由来,知道稻谷最后会变成我们日常吃的大米饭。孩子们将稻谷变成米粒,他们发现剥开稻谷非常困难,有些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将稻谷剥开。那农民伯伯是怎么给稻谷脱壳的呢?原来农民伯伯使用了脱谷机和碾米机,用机器来帮助收割和分离,这样就能节省很多力气呢!
“为什么我们剥出来的米是黑色?它是坏了吗?”
?孩子们的问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,带着孩子们的疑问,我们一起科普了这个知识。原来我们自己人工剥出来的米粒是粗糙的,传统称之为 “糙米”。糙米的颜色深、粘性差、皮层完整、吸水性和胀性都不强,用来煮饭,蒸煮时间很长。于是脱去糙米外衣,剩下的便是白生生的米粒了,就是我们经常在超市买到的大米啦!这一过程叫做碾米工序。
带着孩子们的疑问,我们一起观看了古时最具代表性的碾米工具。根据幼儿兴趣我们在班级开展了碾米活动,虽然最后碾出来的米寥寥无几,但通过亲身体验,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碾米不易,也深深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,从而更珍惜粮食。
孩子们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大米:大米、小米、黑米、紫米、糯米.......原来大米还分三种:籼米、粳米、糯米.......
一粒米的成长要经历:种子、育苗、插秧、除草施肥、灌溉、收割、打稻、晾晒、脱壳,很不容易,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。
收割的稻秆和剥落下来的稻壳可以做什么呢?小朋友们展开了讨论,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。我们发现稻秆可以用来烧火,可以用来做成稻草人、草鞋,还可以做手工艺编织作品。稻壳可以做成建筑材料、一次性餐具、枕头等等,稻谷真是浑身上下都是宝呀!
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通过集体活动,孩子们了解了袁隆平爷爷的故事,萌发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敬佩之情,同时也强化小朋友的节约粮食的意识。
粮食来之不易,小朋友们一定要珍惜粮食,不要浪费哟,我们都要争做“光盘小卫士”。陈旭峰:“老师快看,我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得干干净净!”易楚晨:“我今天吃了一碗米饭,碗里一粒米也没有剩下。”杨钰何:“哈哈!我的碗可真干净,从碗里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啦!通过一系列的活动,孩子们更加知道珍惜粮食要从现在开始,因此孩子们在班级发起了“光盘行动”的活动,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浪费一粒米;此活动也会一直延续下去……
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教育契机,这些教育契机可以巧妙地转化成课程故事。一次秋收,一次探索,更是一次成长,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水稻特征的同时,也深入探究了谷壳、稻秆和大米的作用,懂得了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,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,相信这是秋天里最美的一次邂逅。虽然水稻探秘之旅暂时告一段落,但是小朋友对水稻的好奇不仅仅局限于这些,课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……